来源头条作者:酷鸟魏建来源头条作者:酷鸟魏建洞葬这个话题要不要说?可不可以说?我其实犹豫了很久,最终还是决定写一写,陈述一个可以看见的事实。1.传说中的洞葬第一次听说洞葬是在黔南的平塘,据当地政
洞葬这个话题要不要说?可不可以说?
我其实犹豫了很久,最终还是决定写一写,陈述一个可以看见的事实。
1.传说中的洞葬第一次听说洞葬是在黔南的平塘,据当地政府的人说在大塘镇有两个保存完好的洞葬洞穴,可约了几次都没成行。
前几天去贵阳,约了一个贵阳的户外行家-黔徒无限,闲聊的时候突然他又提到了这个事情,问我感不感兴趣,我一听就问地点,恰好顺路就在龙里高坡,于是就定下了时间,成行。
有关洞葬的解释,还是先百度百科一下:
洞葬高坡的苗人把洞葬叫作“把洞杜”三个字,据说,“把”是洞的意思,“洞杜”则是苗语的死人尸体,合起来的意思就是“洞里面的死人尸体”。夜幕降临后,几十个后生抬起棺木,全村人打着火把将亡灵送出村寨。按照古规,他们不许走有人过的路,也不准许用砍刀开路,必须走一条陌生的路。几十个人抬着棺木前拉后推,将沉重的棺木送进半山上的亡灵洞中,然后一齐转身离开,任何人都不能回头再看一眼亡灵,而且从此任何人也不再走进这个亡灵安息地。这个解释靠谱吗?
我们先看一张照片
从文字描述来看,也许以前的风俗是百科的解释那样,但是现在,还会有人去祭拜的,而且,已经成了规模化的洞葬区。
这些石碑是吴氏后裔立的,能清楚地看到庞大的支系,以及在洞葬区的划分原则。
2.现场考证龙里高坡乡的道路上,指示的地标上有:甲定洞葬,开始的自驾线路是沿着这个指示前行的。快到目的地的时候,黔徒无限发来准确定位,于是我们拐了几个小弯弯,来到了果里村的一个陡坡上,找到了这个地方。
停好车,爬了几十米陡坡,眼前陡然开阔,出现了几个片区,数百个木头搭建的框架支撑起来的棺木群。
很明显这里是分区的:
洞口的这两个片区看着就完全不同,年代和木材都不一样。
有的已经年代久远,架子和棺木都散乱了。
甚至部分已经露出了完整的骨骼,基于尊重先人的原因,照片就不放出来了。
在现场还看到一种新的棺木,很小,开始以为是小孩的,后来经解释才知道,这种是新的,棺木里存放的是骨灰,所以很小。
这也就说明,洞葬这种习俗至今还在继续沿袭。
不同的分区是这样划定的
祭拜仪式中有一种我们看起来很特别的祭品:草鞋
还有一些纸币,水果之类的祭拜品,都还保持着比较新的颜色,看起来就像是前几天刚刚有人来过。
据说,洞葬对逝者的要求是:健康有威望的长者,才有资格进入洞葬。
而百度百科上有关洞葬的起源解释,和从黔徒无限向当地人了解的情况是一致的:
他们的祖先居住在黄河流域,神农氏就是他们的老祖宗,由于战争失败的历史原因,祖先们被迫迁徙到南方大山之中,先人一代一代梦想重返故土,以便扶柩还乡,故有‘洞葬’之习。
也就是说:有威望的人才能进洞来洞葬,这样就有机会“扶柩还乡”。
3.洞葬的洞穴在百度地图上,这个洞口被标注为:巴出洞,洞口朝西北,开口比较大,洞厅更大。
往里走,能看到巨大的洞厅。
继续往里,有一段安全黑暗无光,电筒看地面和周边,应该是雨季的水洞,地面冲刷感强烈,钟乳石还在发育。
继续前行两百米左右,看到了另外一个洞口,尽管是在阴天也很壮观!
继续往前,洞口的景象越来越清楚。
这个洞厅比较规则,呈四方形,上下和左右分别平行且垂直交叉。
在洞口处,有完整的城墙和防御工事,有多个观察孔,可以完整覆盖整个外部环境。
有成型的石门,看起来应该是很早以前就有的。
从外部看,墙面比较平整,也有一定高度,据说这种洞穴城墙是抵御土匪的常见方法。
在这个洞口附近,有大量的灶台痕迹,据黔徒无限估计,这个地方应该可以维持数十人短期生活。
走出城墙和门洞,外面就是另外的洞口,百度上标注为:巴通洞。
这边植被茂盛,刚好阴雨绵绵,石头路面很滑,我们就没有继续探索外面的环境,折回了。
4.补充的细节在洞葬区,能看到曾经发生过火灾,烧毁了不少棺木。
在百度百科上也有记录:死者入洞的当天晚上,亲人要到洞里点上火把,以示让死者明察通往阴间之路。在十几年前,有家属在离开洞前没有处理好火种,酿成大火,把洞口前的一些棺材及树木给烧了,被罚宴请全村人谢罪。
所以,在入口处,能看到新的香火祭拜仪式区:
这样应该就比较安全了!
这个碑文,清楚的记录了2018年这里进行了一次保护性修复工程。
站在洞口,可以看到周边的环境很不错!
据说这个周边还有很多个洞葬,以及一些洞穴的其它聚会场所。
到此,这段记录文章就结束了。
我也不用再继续纠结要不要写,反正已经写下了这篇客观的记录。
Bill8713
2021年3月10日于荔波